八月的上海,
热浪与激情同在。
近日,2025第40届“上海银行”杯
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
全国交流赛迎来收官时刻,
来自西藏日喀则拉孜中学的
足球少年们,
用拼搏和汗水书写了一段
跨越4000米海拔的足球情缘。
8月24日,浦东前滩体育公园绿草如茵,来自上海、新疆喀什、西藏日喀则、江苏启东、浙江台州、浙江松阳、安徽黄山、中国香港等八大赛区的队伍齐聚申城,在绿茵场上奔跑、传球、射门,也在每一次击掌和欢呼中见证成长。
其中,来自西藏拉孜县中学的足球队在赛事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,提前十天抵达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基地适应环境。近半个月的参赛经历,既是一场技能的展示与比拼,也是沪藏两地携手前行的生动见证。
五次奔赴
高原足球梦在上海绽放
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日喀则拉孜县,被称为“珠峰脚下的明珠”。这里空气稀薄,并不适宜高强度运动,但足球的火种却从未熄灭。
据拉孜县教育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,拉孜中学校长支晓春介绍,自2019年首次走出高原以来,今年已是学校第五次带队参加新民晚报杯全国交流赛。
在拉孜县中学,校队正式成员不到30人,每周六下午是足球少年们最开心的时刻。虽然场地有限,常常有好几个足球同时在场上飞驰,被欢笑的孩子们追逐着。“艰苦的自然条件,简单的场地设施,都不妨碍孩子们享受足球最纯粹的快乐。”拉孜中学体育教研组长扎西说道。
2016年,在上海援藏干部的推动下,学校对操场进行了翻修,从此正式有了第一支足球队。2019年,怀着“让高原孩子看看外面世界”的初心,队员们首次走出西藏,来到了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的赛场。
细致保障
助力少年跨越4000米海拔落差
黝黑的贡嘎顿珠被称为拉孜“C罗”,他今年念初一,已是第三次来上海。他依然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天然草皮的触觉:“从来没有踢过这么软的场地,很容易滑倒,球也有些不听使唤。但摔倒之后,却不太容易受伤。”这位高原少年说,为了这次上海之行,他一直在刻苦训练。
由于高原反应,缺氧会让运动变得格外困难。但久居高海拔地区的人一旦来到低海拔平原,也会有“醉氧”的烦恼。今年,在赛事组委会安排下,球队得以提前来到白洋淀基地适应环境,帮助孩子们克服海拔落差、气候、时差甚至醉氧反应。
8月11日,当拉孜小将们抵达上海,一场精心安排的“暖心适应计划”已然启动。上海杨浦与援藏拉孜第十一小组全程护航:从赛事报名的无缝对接,到食宿安排里特意准备的酥油茶,再到医疗团队量身定制的高原适应方案,细致入微的保障让孩子们专注赛场。
食堂阿姨贴心地在餐桌上添了“老干妈”;区应急局送来了上海特产;医疗团队量身定制了高原适应方案;甚至连真草场地的触球力度和高温下的呼吸节奏,都有专业指导。
总决赛开始前,拉孜中学队还与杨浦区男子U15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。友谊赛赛场,藏汉双语的加油声此起彼伏,高原耐力与灵巧传切相互碰撞,相得益彰。终场哨响,两队队员握手、鞠躬,镜头定格下最动人的画面:藏族少年与汉族队友紧握的手掌上,是同样的拼搏印记。
杨浦援藏干部、拉孜县县委常委、副县长庞岩说,这一切都是两地同心的生动注脚,“从雪域到申城,每个环节都有人托底,因为我们是一家人。”
文化交融
足球之外更有广阔天地
如果说足球是这次旅程的起点,那么文化交融则是它更为深远的归宿。此番来沪,训练之余,拉孜少年的足迹遍布申城各处文化地标。
在国歌展示馆,旦增平措和同学们仿佛翻开了一部生动的史书。“让我感受到了国歌诞生时的艰难和不易,也感受到了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。”在展厅内,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唱起国歌,歌声嘹亮而庄重。在笔墨工坊,孩子们感受着传统文化之美与工匠文化。此外,孩子们还前往东方明珠电视塔和豫园饱览申城美景。
其中,最让小球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体育大学。这里历史建筑与现代场馆相映成趣,射击、拳击、武术……丰富的设施让藏族孩子被这所高校“种草”。除了足球之外,贡嘎顿珠爱上了中华传统武术。
这些参观和体验不仅仅是行程单上的项目,更是在高原少年心中种下的一粒粒种子——未来,静待花开。
庞岩透露,“体育+文化”的模式让两地青少年增进了了解,建立了情谊,“在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。未来,杨浦和拉孜还将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,甚至计划依托上海体育大学的专业优势,将太极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雪域高原的课堂。
当拉孜少年们踏上归途,行囊里不仅装着比赛纪念品和上海特产,更满载着与申城少年结下的深厚情谊。
五年来,从日喀则到黄浦江,足球成为连接雪域高原与东海之滨的独特纽带,描绘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。
文字 |毛信慧
图片 |朱良城 毛信慧
视频 |郭心华
编辑 |奚宇轩
*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
杨方配资-杨方配资官网-上海平准股票公司-在线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